小儿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可经空气飞沫、皮肤伤口或产道传播,临床有发热、咽峡炎,发病1-2天耳后颈部上胸始现弥漫充血针尖大小丘疹伴帕氏线、杨梅舌等皮疹,疹退后1周左右脱屑,诊断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等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治疗主要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需足量足疗程,儿童患者需遵儿科规范观察病情并隔离,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综合评估监测。
一、定义
小儿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
二、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外毒素,引发发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患者及带菌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寒战。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见脓性渗出物。
3.皮疹:发病后1-2天出现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帕氏线”(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呈线状)、“杨梅舌”(舌乳头红肿突出)等特征性表现。
4.脱屑: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屑,面部为糠屑样脱屑,手足部可呈大片状脱皮。
四、诊断
1.临床表现:依据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等表现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或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可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预防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密切观察体温、皮疹等病情变化,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家长要配合隔离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有基础疾病患儿:若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病情,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状态,必要时采取相应支持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