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发致肝脏炎性病变,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传播,临床有急性(部分有症状可自愈)和慢性(感染超六月病毒持续,可无明显或有非特异表现,可进展严重肝病)类型,诊断靠血清学及病毒核酸检测,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孕妇需母婴阻断,儿童要密切监测病情,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加强监测。
一、乙型肝炎的定义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肝脏炎性疾病,病毒主要侵袭肝脏,可导致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
二、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可通过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HBV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传播。
2.母婴传播:感染HBV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3.性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导致感染。
三、临床类型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自行清除病毒而自愈。
2.慢性乙型肝炎:感染HBV超过6个月,病毒持续存在,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表现,长期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
四、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查(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及病毒核酸检测(HBV-DNA定量)来诊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HBV,HBV-DNA定量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五、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应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可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2.避免高危行为:避免无防护的性接触,不共用注射器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感染HBV的孕妇需进行母婴阻断,如在妊娠后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婴儿感染风险。
儿童:儿童感染HBV后需密切监测病情,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易慢性化,需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及HBV-DNA等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HBV后,肝脏功能减退,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加强监测,及时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