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由班氏和马来丝虫寄生人体淋巴等部位经蚊虫叮咬传播班氏由库蚊传播马来由中华按蚊传播急性期有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慢性期有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诊断靠病原学免疫学影像学检查治疗用乙胺嗪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丝虫病是由丝虫(主要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部位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属于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病原体:主要致病的丝虫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班氏丝虫主要由库蚊传播,马来丝虫主要由中华按蚊传播。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方式,当感染丝虫的蚊虫叮咬人体时,丝虫幼虫会随蚊虫唾液进入人体,随后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并引发病变。
临床表现
急性期表现
发热:多为周期性发作的畏寒、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
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表现为沿淋巴管走行的红线、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常见于下肢、腹股沟等部位。
其他:还可出现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等,发作时局部疼痛、肿胀。
慢性期表现
淋巴水肿与象皮肿:淋巴回流受阻导致肢体或阴囊等部位出现淋巴水肿,长期可发展为象皮肿,皮肤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
鞘膜积液:多见于班氏丝虫感染,表现为阴囊内积液,睾丸被包裹。
乳糜尿:因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阻塞,淋巴液流入泌尿系统,使尿液呈乳白色。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从血液、体液(如尿液、鞘膜积液)中查找微丝蚴,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通常在夜间采血检测。
免疫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丝虫抗体或抗原协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如淋巴管造影等,可帮助了解淋巴系统病变情况。
治疗药物
治疗丝虫病的主要药物为乙胺嗪,可杀死血液中的微丝蚴,但对成虫作用较弱。对于出现淋巴水肿、象皮肿等慢性病变者,需结合对症治疗,如局部护理、防治继发感染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丝虫病时,需特别关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且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用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孕妇:孕妇感染丝虫病时,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并加强孕期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丝虫病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状况,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