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其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因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等因素易感染,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有反应差等表现,病情进展有黄疸等情况,诊断需关注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治疗包括选用敏感抗生素足疗程静脉给药及支持对症等,预防要围生期保健和新生儿护理,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精神等表现及时就医。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二、病因
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病原体包括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脐部等部位易成为感染侵入门户,且围生期母亲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因素可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多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少吃(奶量减少)、少哭、少动,体温可不稳定,出现发热或低体温;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加重、肝脾肿大,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皮肤苍白、花纹、血压下降等,还可能合并肺炎、脑膜炎等多器官受累表现。
四、诊断
1.病史:需关注围生期母亲感染情况、胎膜早破时长等病史信息。
2.临床表现:依据上述非特异及特异表现初步筛查。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
C反应蛋白:多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血培养:是确诊关键,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需足疗程、静脉给药,依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如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并发症,如针对合并的肺炎、脑膜炎等进行相应处理。
六、预防
1.围生期保健:孕妇需避免感染,若有胎膜早破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2.新生儿护理:注意皮肤、黏膜清洁,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病情变化迅速,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奶量、体温等情况,一旦出现反应差、拒奶、体温异常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因新生儿免疫系统脆弱,早期识别感染征象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日常护理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