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三种途径。飞沫传播是感染者咳嗽等产生含病毒飞沫,近距离内被周围人吸入,儿童等易感染;气溶胶传播是特定环境中飞沫蒸发成气溶胶颗粒,可长时间悬浮并随空气流动传播,医院ICU等和密闭空间中人群易受影响;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儿童等卫生习惯差或从事公共服务等人群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因少量病毒感染。
一、飞沫传播
具体机制: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较大,一般在1-5微米左右,可在近距离(通常认为是1-2米以内)内直接被周围人吸入而导致感染。例如,当感染者呼出飞沫后,飞沫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健康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就有可能在其呼吸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儿童之间密切接触时,飞沫传播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对于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呼吸道防御能力本就较弱,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易加重。
二、气溶胶传播
具体机制:在特定环境中,比如通风不良、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含有病毒的飞沫会逐渐蒸发,形成含有病毒的气溶胶颗粒。气溶胶颗粒直径较小,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并且能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当其他人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时,就可能被感染。一般来说,在医院的ICU等密闭且人员密集、患者病情较重呼出病毒较多的环境中,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在相对密闭空间活动时,如果室内通风不好,气溶胶传播风险也需关注;对于老年人,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且处于通风不佳的环境中,感染气溶胶传播的新冠病毒后,健康风险也会增加。
三、接触传播
具体机制: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健康人直接接触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泌物等,例如与感染者握手等。间接接触是指健康人接触到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然后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从而使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染。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不注意手卫生而感染;对于一些从事公共服务行业的人群,由于频繁接触各种公共设施,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的人群,即使接触少量病毒也更容易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