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症状,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病毒存于患者粪便,污染的手、食物、水、玩具等为传播媒介,健康人接触后病毒经口腔入体致感染,如卫生差地区儿童易因接触污染物品感染,家庭中未妥善处理患儿粪便也会使他人受感染。
一、脊髓灰质炎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表现多样,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不同类型:
无症状型:此型占全部感染的90%-95%,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仅能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一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才能发现。该型多见于儿童,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其仍具有传染性,可传播病毒。
顿挫型:约占4%-8%,病毒侵袭非神经组织,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持续1-3天症状缓解,此时患者可能已经具有传染性,儿童时期感染此型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接触病毒机会较多有关。
无瘫痪型: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但未导致肌肉瘫痪,除了顿挫型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头痛加剧、颈背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表现,可持续1-3周后逐渐恢复,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此型,但儿童相对更易出现脑膜刺激征相关表现,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得其对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相对更明显。
瘫痪型:约占1%-2%,是病情最为严重的类型,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瘫痪,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等,脊髓型瘫痪最常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不同年龄患者瘫痪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发生瘫痪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瘫痪可能会对其肢体发育等产生长期影响,如导致肢体肌肉萎缩、生长发育迟缓等。
二、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被污染的手、食物、水、玩具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当健康人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病毒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从而引起感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粪便管理不善的地区,儿童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或食物而感染病毒,因为儿童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因素。另外,在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其粪便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可能污染周围环境,进而使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密切接触的儿童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