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呈球形由外层包膜和内层核心组成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传播感染后有携带者状态、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不同人群中新生儿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母婴传播风险高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成年人多数可靠自身免疫清除病毒但高危行为者感染风险增加有乙肝家族史人群需警惕感染风险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应避免高危行为减少感染机会。
一、基本定义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呈球形,直径约42nm,由外层包膜和内层核心组成,外层包膜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核心含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病毒基因组等,其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二、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如不洁纹身、补牙等)等途径传播,因乙肝病毒在血液中含量较高,接触后易引发感染。
2.母婴传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完善,此为儿童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之一。
3.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病毒可通过性器官黏膜等途径传播。
三、感染后的不同状态
1.携带者状态:部分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存在病毒标志物(如HBsAg阳性等),病毒处于携带状态,可能长期携带病毒而不发病,但仍具有传染性。
2.急性肝炎:部分感染者感染后会出现急性发病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区疼痛等症状,机体免疫系统可清除病毒,多数可恢复健康。
3.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病毒持续存在,可能逐渐进展,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感染后转为慢性肝炎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感染后转为慢性的概率较高。
四、不同人群相关因素影响
新生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母婴传播风险高,需在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成年人:多数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可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转为携带者的情况较少,但有高危行为(如多个性伴侣、不安全输血等)者感染风险增加。
有乙肝家族史人群:需警惕母婴传播等途径的感染风险,建议进行乙肝相关检测以早期发现感染情况。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生活方式者,应避免相关高危行为,减少乙肝病毒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