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统称具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率特点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致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约占多数因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血性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缺血性病因有血管壁病变、心脏疾病、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出血性病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
一、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临床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主要类型:
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总数的60%-80%,是由于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类型有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等)。
出血性中风: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常见类型为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使脑血管破裂,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病变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受血肿压迫或破坏。
二、中风的病因
(一)缺血性中风病因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壁病变原因,动脉壁内膜受损后,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流受阻引发脑缺血。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心脏疾病:心房颤动等心脏节律异常疾病易导致心房内血流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引发缺血性中风。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非房颤人群高5倍-7倍。
3.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也可能引发缺血性中风,尤其在老年人或有脑血管基础病变者中更易发生。
(二)出血性中风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发生玻璃样变性、微动脉瘤形成,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70%的脑出血与高血压相关。
2.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异常,管壁薄弱,易在血压波动等因素下发生破裂出血。青少年患者中脑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性中风相对多见。
3.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常膨出形成,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直接涌入脑实质内,引起出血性中风。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