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为高发人群,其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学龄前儿童为高发人群。白喉的潜伏期为1-7天,平均为2-4天。
白喉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1.咽白喉:占本病的80%左右。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分为四类:
普通型:起病缓慢,有低热、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咽痛轻,扁桃体稍红肿。假膜常先于一侧扁桃体出现,逐渐蔓延至腭弓、悬雍垂、软腭、咽后壁和鼻咽部,其表面灰白色,边界清楚,不易拭去,强行撕脱后可引起出血。
轻型:发热和全身症状均较轻,扁桃体稍红肿,假膜局限于扁桃体,有时可融合。
重型:扁桃体和咽部高度肿胀,假膜可超出腭弓,甚至蔓延至咽后壁、鼻咽部和喉部,局部黏膜可有坏死,形成溃疡。
极重型: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发绀。假膜迅速蔓延至喉、气管、支气管,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
2.鼻白喉:较少见,可单独发生或与咽白喉同时存在。多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鼻出血、呼吸不畅等症状。
3.其他部位的白喉:偶可发生在喉部、气管、食管、中耳等部位。
白喉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涂片和培养找到白喉棒状杆菌,或用荧光标记白喉抗毒素作直接涂片检查。
白喉的治疗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7-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3.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白喉的预防主要包括:
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直至症状消失后2周,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患者的分泌物和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儿童应按计划进行全程免疫接种。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根据情况进行加强免疫。
总之,白喉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预防白喉的关键是加强疫苗接种和提高人群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