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类,缺血性中风发病早期符合指征可溶栓,还可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治疗;出血性中风需降颅内压、控血压,符合指征可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病谨慎用药等,儿童需遵儿科原则选方案,妊娠期女性要权衡母胎健康,有基础病史者需控基础病降低复发等风险。
一、中风的定义
中风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发的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涵盖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两类。缺血性中风主要由脑血管被血栓等堵塞所致,像脑梗死就属于此类;出血性中风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例如脑出血。其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会导致偏瘫、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二、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1.早期溶栓治疗:发病早期若符合溶栓指征,可运用溶栓药物恢复血管再通,例如发病4.5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药物,但需严格把控适应证与禁忌证。
2.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适用于不符合溶栓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等情况。
3.改善脑循环治疗:使用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的药物,改善脑部缺血状态。
4.神经保护治疗:应用神经保护剂,减轻缺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三、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1.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脑水肿,减轻颅内压增高,防止脑疝形成。
2.控制血压:依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同时需留意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
3.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如出血量较大、有脑疝形成倾向等状况,可考虑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操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是中风高发人群,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状况,谨慎用药,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在溶栓等治疗时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
2.儿童:儿童中风相对少见,一旦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与药物代谢差异,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中风较为罕见,治疗时需权衡母亲与胎儿健康,选择治疗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谨慎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有基础病史人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中风高危人群,治疗中风时需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使其维持在合理范围,降低中风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