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诊断包括询问病史、妇科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用敏感抗生素足疗程,慢性综合治疗结合物理或手术,术后要适当休息、保持外阴清洁、定期复查,特殊人群中孕产妇需权衡抗生素对母婴影响,老年人关注基础病和肝肾功能,有基础病者综合考虑调整方案并加强营养。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分娩史、宫腔操作史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的高危因素,如产后、流产后、宫腔手术术后等情况。2.妇科检查:可见子宫体轻压痛、附件区可能有压痛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初步判断盆腔炎症情况。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菌,如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原体;子宫内膜活检可直接了解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及有无感染等情况。4.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等,如有无宫腔积液、内膜增厚等异常表现,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炎。
二、治疗方案
1.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一般疗程为10-14天,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2.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综合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可结合物理治疗,如超短波、微波等,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对于有宫腔粘连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等手术治疗以去除病因。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1.休息与活动:治疗后患者需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2.外阴清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避免盆浴,防止病原菌逆行感染。3.定期复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妇科检查等,了解炎症恢复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产妇:孕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时,要警惕感染扩散至全身,影响母婴健康,治疗时需权衡抗生素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密切监测母婴状况。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子宫内膜炎时,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控制基础疾病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监测肝肾功能。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等人群,子宫内膜炎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以辅助炎症的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