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繁殖引发的严重全身性感染病,治疗包括依据病原选药的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维持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以及退热、抗休克的对症治疗,儿童需早查病原及时用药护理,老年人兼顾基础病选肾功影响小药物,妊娠期选对胎儿影响小药物并监测母婴状况。
一、败血症的含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引发的严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创口、肠道、呼吸道等途径进入血流,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累及多系统,患者常表现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意识改变等多系统症状,若未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二、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一)抗感染治疗
依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用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如针对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等,尽早开展有效抗感染治疗以杀灭血流中的病原体,需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支持治疗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因感染状态下患者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并及时纠正。
2.营养支持:提供充足营养物质以保证热量摄入,可通过肠内营养(如经口或鼻胃管进食营养制剂)或肠外营养(如静脉输注营养溶液)等方式,维持机体代谢需求,增强患者抵抗力。
3.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密切监测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若出现心功能不全需进行相应支持措施,肾功能受损时需调整补液及药物使用,保障各脏器正常生理功能。
(三)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发热患者,在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方式辅助退热,儿童需避免使用可能存在风险的退热措施,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老年人退热需注意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虚脱等情况。
2.抗休克:若出现感染性休克,需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输注晶体液、胶体液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快,需尽早完善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因,及时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变化。
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病控制,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营养支持及脏器功能监测。
妊娠期:需权衡胎儿与母体情况,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感染药物,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如胎心、胎动等,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