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由刚地弓形虫引起,其生活史有性生殖在猫科动物体内、无性生殖在其他宿主体内,传播途径有食物、接触、母婴传播,免疫功能正常者多为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全身播散感染多器官系统,诊断包括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治疗用乙胺嘧啶等药物分情况,特殊人群中孕妇需筛查干预、免疫缺陷者需监测调整、儿童需关注相关受累并谨慎用药。
一、定义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刚地弓形虫具有复杂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阶段。
二、病原体特点
刚地弓形虫在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在其他宿主(包括人、哺乳动物、鸟类等)体内进行无性生殖,可形成包囊或速殖子等结构,包囊可长期潜伏于宿主组织中。
三、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食用未煮熟且含有弓形虫包囊的肉类(如牛肉、羊肉等)、蛋类或乳类是重要传播途径,卵囊污染的水也可通过饮水传播。
2.接触传播:接触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土壤、物品等,经手-口途径感染。
3.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可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
四、感染后表现
1.免疫功能正常者: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低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轻微表现,一般可自行恢复。
2.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易发生全身播散性感染,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痛、癫痫、意识障碍等)、眼部(导致视力下降、脉络膜炎等)、肺部(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等多器官系统。
五、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体液、组织活检标本等查找弓形虫病原体。
2.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如免疫球蛋白M(IgM)提示近期感染,免疫球蛋白G(IgG)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六、治疗原则
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等,但需遵循医疗规范。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隐性感染者,一般无需积极抗虫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症状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前及孕期应进行弓形虫筛查,若孕妇感染弓形虫,需评估胎儿感染风险,必要时采取相应医学措施,以降低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2.免疫缺陷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根据免疫状态调整监测及治疗方案,加强感染防控。
3.儿童:儿童感染弓形虫后需关注神经系统及眼部受累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与干预,由于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饮食、避免接触污染物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