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致病因素包括病原体因素,该菌革兰染色阳性,能产生强烈外毒素致全身中毒;传播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常见)、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分泌物或污染物品)、间接接触传播(食用被污染牛奶或食物);人群易感性方面,儿童、未接种或接种不完整疫苗者、免疫功能受损者、生活在卫生条件差和人口密集地区且不注意个人卫生者易感。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按程序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人员密集场所,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加强防护,孕妇要避免接触患者和带菌者。
一、病原体因素
白喉病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该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二、传播途径因素
1.空气飞沫传播:这是白喉的主要传播途径。当白喉患者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白喉棒状杆菌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教室、商场等,这种传播方式更为常见。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白喉患者或带菌者的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也可导致感染。比如接触被污染的手、餐具、衣物等。如果健康人的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接触到含有病菌的物品后,病菌更容易侵入体内。
3.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污染的牛奶或食物也可能传播白喉。如果牛奶或食物被白喉棒状杆菌污染,健康人食用后可能会感染白喉。
三、人群易感性因素
1.年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白喉棒状杆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是白喉的易感人群。尤其是未按计划接种白喉疫苗的儿童,感染风险更高。
2.免疫状态:未接种白喉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完整的人群,体内缺乏对白喉的免疫力,容易感染白喉。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也增加了感染白喉的风险。
3.生活方式:生活在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地区的人群,感染白喉的几率相对较高。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注意口腔卫生等,也容易增加感染的机会。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白喉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在白喉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场所。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也应注意加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孕妇感染白喉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期要特别注意预防,尽量避免接触白喉患者和带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