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临床症状有发热、出血倾向等但非特异;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见早期白细胞等变化、血小板降低,尿常规有尿蛋白等,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抗体、抗原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有诊断意义;还需询问流行病学史,儿童及有基础疾病患者诊断时需特殊考虑。
一、临床症状评估
出血热患者通常会有发热、出血倾向等表现,发热多为急骤起病,体温可高达39~40℃,且发热持续一定时间;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所以仅依靠临床症状不能确诊出血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病情进展可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具有一定特征性,一般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对出血热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血小板计数降低,且随着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这与出血热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损伤等因素有关。
2.尿常规检查:
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尿蛋白,且随着病情发展尿蛋白量逐渐增多,还可能出现尿中带血等情况,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尿和(或)尿潜血阳性等指标变化对出血热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3.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发病后1~2天即可检出,IgM抗体阳性具有确诊意义。此外,发病两周后,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
抗原检测:应用免疫荧光法等可检测患者血清、外周血白细胞、尿沉渣细胞等中的出血热病毒抗原,抗原阳性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4.病毒核酸检测: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标本中的出血热病毒核酸,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早期诊断,尤其是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明确诊断。
三、流行病学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疫区旅居史、与鼠类等可能携带出血热病毒的动物接触史等流行病学信息也很重要。例如,在出血热高发地区居住过,或有接触过鼠类的粪便、尿液、分泌物等情况,结合上述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有助于综合判断是否为出血热。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仔细询问家长相关的接触史等情况,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表现,因为儿童感染出血热后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诊断依据与成人有相似之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等,其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需要综合分析,排除基础疾病的影响后再结合出血热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