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呈子弹状含单股负链RNA有脂蛋白包膜,主要通过感染动物咬伤抓伤经破损皮肤黏膜传播少数可经呼吸道气溶胶传播,入侵后沿周围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扩散,潜伏期长短与伤口部位深度及病毒数量等有关,前驱期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伤口部位麻木刺痛蚁走感,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麻痹期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暴露前适用于高危人群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暴露后被咬伤抓伤需立即彻底清创伤口及时接种疫苗严重或近头需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儿童被咬伤后需立即规范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因免疫力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接触患病动物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因机体修复及免疫反应能力可能下降需尽快采取预防措施降感染风险。
一、狂犬病毒基本特性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呈子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刺突可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病毒主要在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唾液腺中大量增殖。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感染的犬、猫等哺乳动物咬伤、抓伤传播,病毒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少数可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播,如在蝙蝠群居洞穴中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
三、发病机制
病毒入侵人体后沿周围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扩散,优先侵犯脑干、小脑等部位,之后再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扩散,累及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组织器官。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短则数日,长可达数年,潜伏期长短与伤口部位、伤口深度及病毒数量等有关。
前驱期:可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伤口部位伴麻木、刺痛或蚁走感。
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水(见水、闻流水声等可引起咽肌痉挛)、怕风、咽肌痉挛等,患者多因呼吸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
麻痹期: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五、预防措施
暴露前预防:适用于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
暴露后预防: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需立即彻底清创伤口,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若伤口严重或接近头部,还需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被动物咬伤后需立即规范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因其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接触患病动物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因其机体修复及免疫反应能力可能下降,需尽快采取预防措施以保障安全,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