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发属传染病,直接病因是病毒感染,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及破损皮肤黏膜,急性丙肝部分无症状或有乏力等表现,慢性丙肝起病隐匿可致肝硬化等,诊断靠丙肝病毒抗体检测、RNA检测及肝功能检查,治疗主要用直接抗病毒药物,特殊人群中孕妇需评估母婴传播风险等,儿童治疗要谨慎选药,老年人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身体耐受性等。
一、定义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发的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病范畴,主要侵袭肝脏,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甚至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
二、病因
丙肝的直接病因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而对肝脏组织造成损伤。
三、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过去因输血及血制品未严格筛查,曾是主要传播途径,如今随着血制品筛查的规范化,此类传播已大幅减少;但共用注射器、使用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如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等)仍可导致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2.母婴传播:母亲为丙肝病毒感染者时,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
3.性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存在感染风险。
4.破损皮肤黏膜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使病毒传播。
四、症状表现
1.急性丙肝: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及巩膜发黄)、右上腹不适等表现,症状相对较轻。
2.慢性丙肝:多数患者起病隐匿,长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情会缓慢进展,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晚期可出现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
五、诊断方法
1.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作为初筛手段,若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丙肝病毒,但需进一步确诊。
2.丙肝病毒RNA检测:用于确诊是否存在丙肝病毒复制,是判断病毒感染及传染性的关键指标。
3.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受损程度,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升高提示肝脏有炎症损伤。
六、治疗要点
目前主要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可有效清除丙肝病毒,治愈率较高。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丙肝孕妇需评估母婴传播风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降低婴儿感染风险,同时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儿童:儿童患丙肝时,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安全性高且有效的方案,需密切监测治疗反应及生长发育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患丙肝时,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身体耐受性,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