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的疾病,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侵犯脑膜,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治疗原则是抗结核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尤其是通过脉络丛进入蛛网膜下腔,从而侵犯脑膜引发炎症。结核分枝杆菌可在脑膜处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如脑膜充血、水肿、渗出等。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起病多较隐匿,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结核中毒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嗜睡等;成人可能以头痛为较突出的首发症状之一。
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头痛进行性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因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脑实质等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多呈无色透明或微黄,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病灶等,对诊断和评估病情有一定帮助。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尤其见于重症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治疗原则
抗结核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对症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等;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需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结核性脑膜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病情,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抗结核药物的使用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严格遵循用药原则,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衰退,病情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时,治疗难度更大,抗结核治疗的疗程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