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常见细菌有金葡菌等且不同细菌表现有差异,真菌常见于特定患者病情隐匿,临床表现有寒战高热等,诊断主要靠血培养结合血常规等,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需安全用药,老年人伴基础病表现不典型易延误,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风险高需降侵入风险及早检查。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而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各种导管侵入血流,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至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常见病原体类型及影响
(一)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细菌引发的败血症临床表现有差异,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易出现迁徙性病灶,如皮下脓肿、肺脓肿等;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可能伴随泌尿系统等原发感染灶表现。
(二)真菌感染
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治疗或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引发败血症,病情相对隐匿,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型;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如瘀点、瘀斑等;还可能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烦躁、四肢厥冷、皮肤紫绀、脉搏细速、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迁徙性病灶,如肺部感染、骨髓炎等。
(二)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血培养检出致病菌,这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能明确病原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同时结合血常规(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升高来辅助诊断。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快,可能早期就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需密切观察。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在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其脏器功能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要警惕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免疫力低下,发生败血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症状可能不明显,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等情况。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的人群,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需注意保持皮肤黏膜清洁,规范操作流程,降低病原体侵入风险。若出现发热等可疑感染表现,应尽早进行血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