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感染指标、感染病灶位置范围及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并通过影像学定位感染灶,按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手术部位选合适麻醉方式,手术中体表脓肿沿波动处切口清除脓液坏死并冲洗,深部脓肿依影像引导操作,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感染指标及切口情况,儿童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轻柔操作并关注心理和安全护理,老年患者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关注营养和调整基础疾病治疗方案。
一、术前评估
1.病情全面评估:需详细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感染指标(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明确败血症的严重程度及感染病灶的具体位置、范围等,同时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感染灶定位: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精准确定感染病灶的位置,以规划手术切口及操作路径,如腹腔内脓肿需通过影像学定位明确脓肿所在部位。
二、麻醉选择
1.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手术部位等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对于小儿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方法;成年患者可根据手术范围等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等,全身麻醉需密切监测患儿或成人的呼吸、循环功能以保障安全。
三、手术操作
1.感染病灶处理:以脓肿切开引流为例,若为体表脓肿,常规消毒铺巾后,沿脓肿波动明显处做适当长度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脓腔,彻底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等冲洗脓腔;若为深部脓肿(如腹腔脓肿),则需在影像学引导下精准操作,通过合适的手术入路进入病灶区域,清除感染物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手术部位二次感染。
2.坏死组织清除:对于存在坏死组织的感染灶,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以阻断感染源的持续存在,促进创面愈合及感染控制。
四、术后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术后观察: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关注感染指标的动态变化,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等感染征象。
2.特殊人群关注
儿童患者:需格外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小儿机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术后要加强液体管理;手术操作需更轻柔,避免对儿童组织造成过度损伤,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适当给予安抚;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术后要加强监护,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关注其营养状况,适当补充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及机体恢复,根据其基础疾病调整术后治疗方案,如糖尿病患者需调控血糖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