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的狗咬了存在得狂犬病的可能,家养狗可能因地域品种、免疫情况携带病毒,被咬伤后可根据咬伤严重程度、狗健康状况评估风险,需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就医,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被咬伤后有特殊注意事项,都要规范进行暴露后预防措施。
一、家养狗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情况
1.地域与品种因素:不同地区狂犬病病毒的流行情况不同,某些地区即使是家养狗也可能有感染风险。而且不同品种的狗感染概率虽无绝对差异,但整体上无法完全排除携带病毒的可能。例如在狂犬病高发地区,家养狗感染病毒的几率相对更高。
2.免疫情况影响:如果家养狗没有按时接种狂犬病疫苗,那么它携带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因为疫苗接种是预防狗感染狂犬病病毒进而传播给人的重要措施,未接种疫苗的狗自身感染病毒后就可能成为传染源。
二、被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评估
1.咬伤严重程度:如果被狗咬伤的伤口较深、出血较多,那么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会相应升高。因为较深的伤口更有利于病毒侵入人体。比如被狗咬伤后伤口达到真皮层甚至更深,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更直接,感染几率增大。
2.狗的健康观察:对于被自家狗咬伤的情况,可以观察狗的健康状况。如果狗在10天内出现异常症状(如行为异常、狂躁或抑郁等),那么被咬伤者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但这种观察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有些病毒感染后狗可能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症状。
三、被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1.伤口处理: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这样可以尽量清除伤口表面的病毒等污染物。肥皂水的碱性环境对狂犬病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流水冲洗能更好地清洁伤口。
2.及时就医:被咬伤后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一般来说,即使是家养狗咬伤,也不能掉以轻心,都需要规范处理伤口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措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被家养狗咬后更应重视。儿童的自我保护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被咬伤后可能不能准确描述伤口情况。而且儿童感染狂犬病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所以一旦儿童被家养狗咬了,要更迅速地按照上述处理流程进行伤口处理并就医,不能延误。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对狂犬病的抵抗力可能较弱。被家养狗咬后,处理要更加及时、规范,尽快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暴露后预防措施,因为老年人感染狂犬病后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可能较高。
3.有基础疾病者:如果被咬伤者本身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那么感染狂犬病后出现并发症等的风险会增加。这类人群被家养狗咬后,要更积极地进行伤口处理和就医,并且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