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各期有不同症状,发热期多突然起病有三痛及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低血压休克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少尿期病后一定时间尿量减少伴尿毒症等表现,多尿期病后一定时间尿量增多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恢复一般情况好转但部分有不适且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发热期症状
出血热(以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例)发热期多为突然起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一般持续3~7天。此期患者常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与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周围组织水肿引起。同时存在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呈酒醉貌),眼结膜、软腭黏膜充血,腋下及胸背部可见搔抓样或条索状出血点。
二、低血压休克期症状
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严重时会出现烦躁、谵妄、神志不清等。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3天,其发生与全身小血管损害、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循环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休克症状出现更迅速;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休克纠正相对困难。
三、少尿期症状
多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如恶心、呕吐、腹胀、意识障碍等尿毒症表现;代谢性酸中毒时可有呼吸深而快;电解质紊乱可表现为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及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肾脏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电解质紊乱可能更易引发严重后果;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代谢基础问题,少尿期电解质紊乱会加重病情。
四、多尿期症状
随着肾功能逐渐恢复,进入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后9~14天,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尿量可逐日增多至4000~8000ml甚至更多。此期患者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表现为乏力、消瘦等,不同年龄人群多尿期的恢复情况不同,儿童多尿期可能因生长发育特点,对脱水的耐受相对较差,需要更密切关注补液情况;老年人多尿期可能合并其他系统问题,补液需更谨慎以避免容量波动过大。
五、恢复期症状
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一般在病后4~6周进入恢复期。此期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体力开始恢复,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存在乏力、多汗、食欲减退等表现,需逐渐调养恢复,不同年龄人群恢复速度和恢复程度有差异,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老年人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更注重营养支持和适度康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