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约两周,早期起病急发热伴三痛等全身中毒及毛细血管损伤征,有典型五期病程,护理含一般卧床隔离营养等,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出入量等,对症分发热等期护理,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孕妇有对应护理要点。
一、症状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通常为4~46天,平均约2周。
早期表现:起病急,发热是常见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3~7天,伴随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还可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同时可见毛细血管损伤征,表现为球结膜充血、水肿,腋下及胸背部出现搔抓样或条索状出血点。
典型五期病程
发热期:除上述早期表现外,持续发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征更明显。
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表现为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第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显著减少、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多尿期:多出现在病程第9~14天,尿量逐渐增多,此期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恢复期:多在病程第3~4周后,尿量恢复正常,体力逐渐恢复,一般需1~3个月体力完全复原。
二、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实施严格隔离措施,避免继发感染。保证患者充足营养摄入,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变化、呕血、便血等),关注意识状态变化,及时发现病情恶化迹象。
对症护理
发热护理: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控制体温,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大量出汗引发休克。
低血压休克期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补液效果,如面色、肢端温度、尿量等变化。
少尿期护理:严格控制入量,遵循“量出为入,宁少勿多”原则,输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及吐泻量加500~700mL,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注意电解质平衡。
多尿期护理: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鼓励患者口服含钾丰富食物,如香蕉等,静脉补液时注意速度和浓度,防止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护理:逐渐增加活动量,加强营养支持,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监测身体恢复情况。
特殊人群护理
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尿量,控制入量时要精准,防止发生意外,护理操作需轻柔,减少患儿不适。
老年患者:因机体代偿能力差,需更频繁监测生命体征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调整护理方案时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
孕妇患者:护理时要兼顾胎儿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措施和药物,密切监测胎心、胎动等,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