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致全身性感染的疾病,病因包括主要为细菌等的病原体、免疫低下等自身因素及产前通过胎盘、产时接触污染产道等、产后经皮肤黏膜等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早期体温不稳等非特异表现和重症呼吸急促等表现,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为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预防需产前孕妇注意卫生等、产时严格无菌操作、产后加强护理,特殊人群需家长密切观察新生儿异常并及时就医及注意护理无菌性。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少数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2.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薄嫩易破损,脐部为开放性创口且易被污染,为病原体侵入提供便利;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感染易扩散。
3.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孕妇有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如孕期母亲有羊膜腔感染等。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产道分泌物、器械等而感染。
产后感染:最常见,如脐部感染、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病原体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侵入血液循环。
三、临床表现
1.早期非特异表现:体温不稳定(多为体温不升)、拒奶、嗜睡、反应差、哭声弱、肌张力低下等。
2.重症表现:可出现呼吸急促、皮肤黄疸加重或消退后复现、皮肤花斑、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抽搐、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
四、诊断
1.病史:有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出现上述非特异及重症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确诊,但阳性率有限。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升高、降钙素原(PCT)升高等提示存在感染。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用药需足量、足疗程。
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等,出现休克时需抗休克治疗。
六、预防
1.产前:孕妇孕期应注意卫生,积极治疗自身感染性疾病,避免羊膜腔感染等。
2.产时: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产程中胎儿感染风险。
3.产后: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脐部干燥,避免接触感染患者,若有皮肤黏膜破损及时处理。
七、特殊人群提示(新生儿)
新生儿患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等,一旦发现异常(如拒奶、嗜睡、皮肤黄疸异常等)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护理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操作的无菌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