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由HBV引起,具传染性,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症状出现时传染性较强,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避免血液体液接触、母婴阻断等措施预防其传播
一、急性乙肝的传染性
急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具有传染性。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急性乙肝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含有HBV,当这些体液接触到其他人的破损皮肤或黏膜时,就可能导致HBV的传播。例如,与急性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或者进行无防护的性接触等,都有感染HBV的风险。
二、急性乙肝症状与传染性的关系
1.症状出现时的传染性:急性乙肝患者在出现症状时,体内通常含有较多的HBV,此时传染性较强。其症状可能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即使患者还未出现明显症状,但只要体内存在HBV,就有可能具有传染性,只是此时可能不易被察觉。
2.不同人群的传染性差异及应对
儿童:儿童感染HBV后,急性乙肝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具有传染性。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感染HBV后更容易慢性化,但在急性感染期也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与急性乙肝患者有血液、体液的密切接触,例如不要让儿童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同时按照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及时为儿童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
成年人:成年人感染HBV后,若发展为急性乙肝,在症状出现时应注意自身体液的防护,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例如,在急性期应避免无防护的性接触,不要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其他肝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HBV发展为急性乙肝时,其传染性与一般人群相似,但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恢复。这类人群更应注意隔离防护,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自身的基础疾病和急性乙肝。
三、预防急性乙肝传播的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可使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抵御HBV的感染。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都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如经常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
2.避免血液、体液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与他人的血液、体液进行不必要的接触。例如,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在进行有创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避免无防护的性接触,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3.母婴阻断: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要进行母婴阻断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一般在孕期监测孕妇的HBVDNA载量等指标,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