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包含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等,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子宫内膜癌早期有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子宫颈癌早期常无症状进展后有接触性出血等,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预防可通过维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接种HPV疫苗、定期妇科检查等。
一、子宫癌定义与分类
子宫癌涵盖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等类型,其中子宫内膜癌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子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关系密切。
二、发病风险因素
年龄方面: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子宫癌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这与机体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肥胖人群因体内脂肪可转化为雌激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子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病史因素:患有长期无排卵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因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易诱发子宫内膜癌;曾接受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且未配合孕激素拮抗的人群,子宫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子宫颈癌前病变病史未规范治疗者,子宫颈癌发病风险升高。
三、症状表现
子宫内膜癌:早期可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尤其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较为常见,还可能伴有阴道排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子宫颈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出血)、阴道排液,排液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子宫内部结构及病变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宫颈受累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分期。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癌的金标准,通过宫颈活检(用于子宫颈癌)、子宫内膜活检(用于子宫内膜癌)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根据子宫癌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术式,如子宫内膜癌的全面分期手术、子宫颈癌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是早期子宫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放疗:包括术前放疗、术后辅助放疗等,可用于杀灭肿瘤细胞,适用于多种分期的子宫癌治疗。
化疗:可作为手术、放疗的辅助治疗,或用于晚期、复发子宫癌的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六、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
疫苗接种:女性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子宫颈癌发病风险,建议符合接种年龄的人群及时接种。
定期妇科检查:育龄女性及绝经后女性均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子宫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及时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