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分获得性和家族性,获性较常见接触寒冷数分钟现风团等数小时消退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有关,家族性罕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期发病伴全身症状,症状为接触寒冷部位现风团等,发病机制分别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和基因异常相关,诊断靠病史询问等,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注重避寒谨慎选药,孕妇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老年人要关注基础健康状况安全用药。
一、定义
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类型,是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后发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分类
(一)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
较为常见,多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其他寒冷物质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风团或水肿,可伴有瘙痒、烧灼感等,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其发病机制与皮肤局部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有关,患者多无基础系统性疾病,但可能存在个体易感性。
(二)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
罕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婴儿期开始发病,可持续终身。患者暴露于寒冷后数小时出现泛发性风团,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24~48小时。
三、症状表现
接触寒冷刺激部位(如面部、手部等)迅速出现风团或水肿性红斑,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融合成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能有烧灼感。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一般风团消退较快,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全身症状相对明显。
四、发病机制
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主要是皮肤接触寒冷后,局部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和风团形成。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则与遗传因素相关,可能是由于编码C1酯酶抑制物等的基因异常,导致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异常。
五、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接触寒冷后皮肤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等,必要时可进行冰水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医生会通过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来确诊寒冷性荨麻疹。
六、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避免接触寒冷刺激是重要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如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冷风、冷水等。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等,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的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不恰当用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寒冷性荨麻疹时,应尤其注重避免寒冷刺激,由于儿童皮肤娇嫩且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如做好保暖措施等。
(二)孕妇
孕妇患寒冷性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减轻症状。
(三)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有所减退,患寒冷性荨麻疹时,除避免寒冷刺激外,需关注其基础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遵循安全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