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出血点是皮肤或黏膜下红细胞外渗致压之不褪色的3-5mm小斑点,常见病因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结合病史等检查,处理针对病因;血管痣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瘤多出生时或不久出现部分可消退,血管畸形可任何年龄出现分低高流量,鉴别靠压之反应等,处理依类型等,两者鉴别在压之反应、病因伴随表现,特殊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紫癜出血点
1.定义与特征:紫癜出血点是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形成的小斑点,直径通常为3~5mm,压之不褪色,由红细胞外渗至血管外所致。
常见病因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患者可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过敏性紫癜(常因接触过敏原引发,可伴关节痛、腹痛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可有关节腔出血等表现)。
2.鉴别与检查:需结合病史(如有无出血倾向家族史、近期感染史等)、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可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因子功能、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明确造血系统情况。
二、血管痣
1.分类与特点:血管痣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血管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由胚胎期血管细胞增生形成,部分可自行消退,表现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压之部分褪色。
血管畸形:可在任何年龄出现,由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分为低流量和高流量类型,低流量血管畸形如葡萄酒色斑,边界清楚,压之褪色不明显;高流量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
2.鉴别与检查:通过病史询问(出生时情况、病变发展过程等)、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血管造影等)明确血管结构及血流情况。
三、两者鉴别要点
1.压之反应:紫癜出血点压之不褪色,血管痣压之可褪色或部分褪色。
2.病因与伴随表现:紫癜出血点多与血液系统异常或凝血障碍相关,有相应系统伴随症状;血管痣主要与血管发育或增生异常有关,多无血液系统原发异常表现。
四、处理原则
1.紫癜出血点:针对病因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过敏性紫癜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予抗过敏等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则需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等。
2.血管痣:根据类型、部位及患者情况选择处理方式,如部分血管瘤可观察等待自行消退,血管畸形可采用激光、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紫癜出血点需警惕感染、先天性血液疾病等,血管痣中婴幼儿血管瘤需密切观察其生长变化,避免外力损伤;儿童血管畸形治疗需权衡创伤与病变进展风险。
2.女性:女性经期可能影响凝血状态,紫癜出血点需关注月经相关凝血情况;血管痣一般无性别特异性相关特殊注意,但妊娠可能影响血管痣外观及血流状态。
3.老年人:老年人血管痣多与血管老化相关,需注意血管痣是否有出血、感染等风险,处理时需考虑机体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