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肠道引发的病变可累及肠道,发病机制有经血逆流、体腔上皮化生、淋巴及静脉播散,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周期性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和盆腔症状(盆腔疼痛、性交痛及盆腔固定包块),诊断靠盆腔MRI、肠镜及血清CA125检查,治疗分药物(用GnRH-a类抑制卵巢功能有骨质疏松风险)和手术(依病灶情况选术式),特殊人群中育龄女性防影响生育、孕期需监测病变、老年患者重综合评估选治疗方式。
一、定义
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肠道部位所引发的病变,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变可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回肠等肠道部位。
二、发病机制
1.经血逆流学说:经期时,子宫内膜碎屑可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并进一步种植到肠道部位,逐渐生长形成异位病灶。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腹膜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肠子宫内膜异位症。3.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组织可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循环转移至肠道,定植并生长。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常见腹痛,多为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相关;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部分患者有便血现象,这与异位内膜组织在肠道周期性出血、刺激肠道有关。2.盆腔症状:可能伴有盆腔疼痛、性交痛等,妇科检查时可触及盆腔内与子宫相连的固定包块。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盆腔MRI:能清晰显示肠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肠道内的异位病灶及其范围,是重要的术前评估手段。-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必要时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但需注意操作时避免过度刺激导致出血等并发症。2.血清学检查: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参考。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常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内膜组织萎缩,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需关注用药后的骨密度变化。2.手术治疗:对于病灶较局限、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部位、范围等综合选择,如病变累及直肠时可能需行直肠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需充分评估肠道功能及术后并发症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因病变累及肠道可能导致盆腔粘连等情况干扰受孕,建议有生育需求者尽早评估,必要时在备孕前考虑手术干预以改善生育条件。2.孕期女性:孕期需密切监测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变部位在孕期增大、症状加重等情况,分娩后需评估病变复发风险及对产后恢复的影响。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优先考虑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