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多因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等致,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等,靠妇科检查等诊断,用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多由产后等细菌上行感染引发,表现为下腹痛、发热等,结合病史等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特殊人群中孕妇需遵医嘱选影响小药物等,哺乳期选对婴儿影响小药物,儿童罕见需重视,有基础病者要控基础病,高危性行为人群需定期检查及时就诊。
一、宫颈炎
1.定义与分类:宫颈炎是宫颈部位发生的炎症,分为急性宫颈炎与慢性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多由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感染所致;慢性宫颈炎常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或病原体持续感染。
2.病因:急性宫颈炎主要因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如不洁性行为等可增加感染风险;慢性宫颈炎可能与急性宫颈炎未彻底治疗、宫颈损伤后病原体入侵等有关。
3.临床表现:急性宫颈炎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伴性交痛、外阴瘙痒等;慢性宫颈炎可无明显症状或有间断性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
4.诊断方法: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宫颈外观,结合病原体检测(如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明确诊断。
5.治疗原则:急性宫颈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
二、子宫内膜炎
1.定义: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多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常见于产后、流产后、宫腔操作后等情况。
2.病因:产后或流产后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或宫腔操作(如刮宫术)后卫生不佳等,易导致细菌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炎症。
3.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4.诊断方法: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子宫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及子宫内膜活检等明确诊断。
5.治疗原则: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发生宫颈炎或子宫内膜炎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患宫颈炎或子宫内膜炎时,选用抗生素需考虑药物是否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优先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并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反应。
3.儿童:儿童患宫颈炎或子宫内膜炎极为罕见,若有相关可疑症状,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优先,确保治疗安全。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宫颈炎或子宫内膜炎时,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可能影响炎症的治疗与恢复,应在控制基础病的基础上规范治疗妇科炎症。
5.有高危性行为人群:此类人群患宫颈炎的风险较高,需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筛查性传播病原体,一旦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性交不适等症状及时就诊,避免疾病迁延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