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副银屑病
副银屑病是原因不明病情相对轻于银屑病且组织病理具独特性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有点滴型(青年多见、淡红或红褐色斑疹丘疹覆细薄鳞屑不融合好发躯干四肢近端)、斑块型(界限清楚斑块暗红或紫褐有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可长期存在好发躯干四肢)、苔藓样型(罕见类似扁平苔藓小丘疹覆细鳞屑呈网状分布好发颈部躯干四肢)、痘疮样型(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有淡红或红褐色丘疹水疱脓疱可结痂坏死出血愈后留萎缩性瘢痕),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诊断靠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需与银屑病等鉴别,儿童患者避免过度用刺激药以温和护理为主,成人需个体化观察处理及时就医避免滥用药物。
一、定义
副银屑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与银屑病有相似之处,但病情相对较轻,组织病理有其独特性。
二、临床表现
1.点滴型副银屑病:常见于青年,皮疹为多数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指甲大小的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覆有细薄鳞屑,互不融合,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2.斑块型副银屑病:皮疹为界限清楚的斑块,直径1~10cm不等,颜色暗红或紫褐,表面有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可长期存在,好发于躯干及四肢。
3.苔藓样型副银屑病:罕见,表现为类似扁平苔藓的小丘疹,覆有细鳞屑,呈网状分布,好发于颈部、躯干及四肢。
4.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皮疹为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水疱或脓疱,可迅速结痂、坏死、出血,愈后可留萎缩性瘢痕。
三、分类
1.点滴型副银屑病:以散在分布的点滴状鳞屑性斑疹为特征。
2.斑块型副银屑病:表现为较大的斑块状皮损。
3.苔藓样型副银屑病:呈现类似苔藓样变的小丘疹皮损。
4.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具有痘疮样外观的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
四、发病机制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如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其发病过程,但具体致病因素及免疫调节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上各型有其特异性改变,如点滴型副银屑病可见表皮轻度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斑块型副银屑病可见表皮轻度肥厚,真皮深部致密淋巴细胞浸润等。
2.鉴别诊断:需与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等鉴别。银屑病有典型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组织病理有银屑病特有的表现;玫瑰糠疹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有自限性;扁平苔藓有Wickham纹等特征性表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副银屑病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刺激性治疗药物,以温和的皮肤护理为主,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因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需特别注意外用药物的安全性。
2.成人患者:不同分型的副银屑病在成人中的表现需结合具体分型进行个体化观察与处理,若病情有变化或有疑虑,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观察或治疗措施,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