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污染水或食物经口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有典型与非典型,诊断靠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分一般和抗菌,预防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儿童、老年人感染有不同特点,生活方式等对预防重要,有伤寒病史者需更注意防护。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人体,经口感染。水源污染是伤寒传播的重要途径,如被污染的井水等;食物污染也可引发暴发流行,比如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生活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极期会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玫瑰疹(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缓解期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一般需1-3周。
非典型表现:在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不一定很高,玫瑰疹出现率低等。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这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伤寒杆菌培养是确诊的依据,可从血液、骨髓、粪便、尿液等标本中培养出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查中肥达反应(Widalreaction)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当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意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菌治疗:常用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等,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杀灭伤寒杆菌。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对带菌者进行管理,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等。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做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是高危人群如生活在伤寒流行地区的人群、从事食品加工等职业的人群等。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伤寒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营养支持和隔离防护等。老年人感染伤寒后,身体机能下降,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要更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和综合护理。生活方式方面,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对于预防伤寒至关重要,避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是关键。有伤寒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风险相对增加,需更加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