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引发因素包括分娩过程相关因素(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高龄及多胎妊娠产妇抵抗力弱等致感染)、宫腔操作感染(人工流产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时因操作或术后卫生等致感染)、生殖道逆行感染(性生活不卫生、多个性伴侣、阴道炎症蔓延致感染)及其他因素(老年女性雌激素低、局部抵抗力降,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致免疫力低易感染)
一、产后感染
1.分娩过程相关因素:分娩时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均会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胎膜早破时,阴道内的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至宫腔;产程延长使得细菌有更多时间在产道内滋生繁殖;多次阴道检查破坏了产道的防御屏障,为病原体入侵创造了条件。对于产妇而言,尤其是高龄产妇、多胎妊娠产妇,其自身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在分娩过程中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子宫内膜炎。
2.产后胎盘、胎膜残留:产后胎盘、胎膜残留于宫腔内,会成为细菌滋生的良好培养基,导致宫腔感染,进而引发子宫内膜炎。这种情况在剖宫产术后相对更为常见,因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过程中,若有胎盘、胎膜残留,感染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二、宫腔操作感染
1.人工流产术:人工流产术是一种宫腔操作,手术过程中器械会进入宫腔,可能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如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手术环境不洁净等。另外,术后患者若不注意个人卫生,过早进行性生活等,也会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频繁进行人工流产术的人群,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2.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IUD):在放置或取出IUD过程中,若操作不符合无菌要求,或者术后患者生殖道防御功能受到影响,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发炎症。例如,在月经期间进行IUD放置或取出操作,此时宫颈口处于相对开放状态,病原体更易上行感染。
三、生殖道逆行感染
1.性生活相关因素: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如性生活前双方未清洁外生殖器等,容易使病原体通过性生活进入阴道,进而上行感染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另外,多个性伴侣也会增加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概率,从而提高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群体,需要特别注意性生活卫生以降低患病风险。
2.阴道炎症蔓延:当患有阴道炎时,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阴道内的病原体可以沿宫颈口逆行感染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的加德纳菌等病原体,可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导致子宫内膜发生炎症反应。
四、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同时,老年女性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侵袭宫腔。
2.全身性疾病: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会导致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概率。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