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人体淋巴系统等引起的寄生虫病,经蚊媒传播,急性期有淋巴结炎等,慢性期有淋巴水肿等,可通过病原学等检查诊断,用乙胺嗪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病原与传播途径
病原:引起人类丝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丝虫的生活史需经过蚊媒传播,成虫在人体寄生,幼虫在蚊体内发育。
传播途径:当蚊虫叮咬人体时,含有丝虫幼虫的蚊唾液进入人体,幼虫逐渐发育为成虫,从而使人感染丝虫病。例如,在丝虫病流行地区,当地的蚊虫若叮咬了感染丝虫的患者,再去叮咬健康人,就可能将丝虫传播给健康人。
临床表现
急性期: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下肢更为多见。发作时患者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淋巴管沿途出现红线,自近端向远端延伸,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同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例如,班氏丝虫感染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发作时患者阴囊红肿、疼痛。
丝虫热: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隔数周或数月再次发作。
慢性期:
淋巴水肿和象皮肿:是丝虫病晚期的常见表现。淋巴回流受阻导致局部淋巴水肿,长期淋巴水肿可使皮下组织增生、增厚,皮肤粗糙、变厚,形似大象皮肤,常见于下肢、阴囊、上肢等部位。例如,下肢象皮肿患者的下肢明显增粗,皮肤粗糙、变硬,影响患者的行走等日常活动。
鞘膜积液: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患者阴囊内有积液,阴囊增大。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从血液、体液中查找微丝蚴是确诊丝虫病的重要方法。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在夜间采血,此时外周血液中微丝蚴密度较高。例如,在班氏丝虫感染中,采血时间以晚上9点至次晨2点为宜;马来丝虫感染则以晚上8点至次晨4点为宜。
免疫学检查:利用丝虫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辅助诊断丝虫病,但一般作为病原学检查的补充。
治疗药物
治疗丝虫病的药物主要是乙胺嗪,它能使微丝蚴迅速从血液中减少或消失,并使成虫发生退行性变化和被机体吸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丝虫病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病原学检查时要注意采血时间和方法的准确性,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孕妇:孕妇感染丝虫病后,治疗药物的选择需特别慎重,因为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充分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丝虫病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丝虫病诊断的影响,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会影响病原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