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是指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症,常见的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切口疝等,不同类型疝气发生机制、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如腹股沟疝多因腹股沟区解剖薄弱或腹内压增高等,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脐疝分先天和后天,婴儿多先天,成人多后天,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块;股疝因女性骨盆等因素及腹内压增高,有特定表现且易嵌顿;切口疝因手术相关因素,手术切口部位有可复性肿块,了解这些对早期诊治重要。
腹股沟疝
发生机制:多因腹股沟区存在先天性的解剖薄弱区域,如鞘状突未闭等,或者后天因素导致腹内压增高,使得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处突出。男性较为多见,这与男性的腹股沟管解剖结构特点以及生理因素有关,男性的腹股沟管相对较长,且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闭合等情况相对更容易出现异常。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会增加腹股沟疝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腹部手术史等,局部组织修复可能不佳,也易引发腹股沟疝。
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
脐疝
发生机制:脐疝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脐疝多见于婴儿,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脐环闭锁不全,遗留薄弱点,同时腹内压增高所致。后天性脐疝则多见于成人,常因腹壁瘢痕愈合不良、肥胖、妊娠、腹腔积液等原因导致脐部薄弱区承受的压力增大,使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脐疝。在年龄因素上,婴儿的脐部组织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先天性脐疝;对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腹壁组织强度下降,也是脐疝的易发人群。生活方式中,肥胖人群腹部脂肪较多,腹内压相对较高,增加了脐疝发生风险;多次妊娠的女性,腹部反复受牵拉,也可能导致脐疝。
表现:脐部可复性肿块,哭闹、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安静平卧时肿块可回纳。
股疝
发生机制:股疝是通过股环、经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的疝。女性骨盆较宽大,股环相对宽松,加之妊娠等因素,使得女性股疝发病率高于男性。其发生与股管周围的解剖结构薄弱有关,腹内压增高是促使股疝发生的重要因素,如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
表现:通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且股疝容易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切口疝
发生机制:切口疝是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的疝,多因手术操作不当、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营养状况差等导致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强度降低。任何腹部手术都有发生切口疝的可能,尤其是曾有切口感染、肥胖、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切口疝的发生风险更高。
表现:手术切口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疝气病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不同类型的疝气在发生机制、好发人群、临床表现等方面各有特点,了解这些对于疝气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