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等且不同地区构成有差异,感染途径包括产前母亲孕期感染经胎盘传播、产时胎膜早破等使胎儿接触病原体、产后脐部等破损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有非特异性表现,诊断需评估病史、观察表现及靠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核心是据血培养药敏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抗感染并对症支持,预防要产前加强保健、产时严格无菌、产后加强护理等,特殊人群新生儿需注意护理环境、接触前洗手等,发现异常及时送医。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严重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一)病原菌
常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不同地区病原菌构成有差异,如我国部分地区葡萄球菌感染相对多见,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也较为常见。
(二)感染途径
1.产前:母亲孕期有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原体经胎盘传播给胎儿。2.产时: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环境不清洁等,使胎儿接触病原体。3.产后:多因脐部、皮肤黏膜破损后感染,如脐炎、皮肤脓疱疮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非特异性表现包括:体温不稳定(可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嗜睡、反应差、呼吸急促或暂停、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皮肤苍白或出现花斑、休克表现(如四肢厥冷、皮肤花纹、血压下降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局部感染灶表现,如脐部红肿渗液等。
四、诊断
(一)病史评估
了解母亲孕期有无感染、分娩过程有无异常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观察
关注新生儿有无上述非特异性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2.C反应蛋白:常升高,提示炎症反应。3.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需尽早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
五、治疗
治疗核心是抗感染,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用药原则为早期、足量、足疗程。同时需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体温稳定、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六、预防
(一)产前
加强孕期保健,积极防治母亲孕期感染性疾病。
(二)产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缩短胎膜早破产妇的分娩时间等。
(三)产后
1.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脐部护理要规范,每日清洁消毒脐部。2.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若有操作需严格无菌。3.密切观察新生儿一般状况,如出现拒奶、反应差等异常及时就医。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注意事项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感染且病情变化快。护理时需格外注意保持环境清洁,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避免与有感染的人员接触。一旦发现新生儿有体温异常、拒奶等情况,应及时送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新生儿得到恰当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