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有性传播和间接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为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等,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等诊断,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性伴侣需同时治疗,要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妊娠期和婴幼儿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
一、定义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月经前后阴道pH改变,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易于繁殖,引发炎症发作。
二、病原体特征
阴道毛滴虫是一种厌氧的寄生原虫,呈梨形,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有鞭毛,能活动。它以吞噬或吞饮方式摄取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半干燥环境中能生存约10小时,在普通肥皂水中也能存活45~120分钟。
三、传播途径
1.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与患有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感染风险较高。
2.间接传播: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例如,健康人接触了被滴虫污染的物品后,可能会被感染,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四、临床表现
1.阴道分泌物异常: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有臭味。这是因为滴虫无氧酵解碳水化合物,产生腐臭气体所致。
2.外阴瘙痒:外阴部位常有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较为剧烈,可伴有灼热感、性交痛等。搔抓后可能出现外阴红斑、丘疹等。
3.其他症状:累及尿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有时还可伴有血尿。
五、诊断方法
1.阴道分泌物检查:是诊断滴虫性阴道炎的常用方法。医生会取阴道分泌物置于玻片上,加一滴温生理盐水后镜检,可发现活动的阴道毛滴虫。也可采用涂片染色法检查,能提高检出率。
2.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阴道毛滴虫的核酸,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显微镜检查阴性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六、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性伴侣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主要通过性传播,性伴侣应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以防交叉感染。
七、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应单独清洗,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洗后最好在阳光下晾晒。
2.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滴虫性阴道炎的风险。
3.公共卫生注意: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应注意卫生,不使用公共坐式便器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八、特殊人群情况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感染滴虫性阴道炎可能会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以最小化对胎儿的影响。
2.婴幼儿:婴幼儿滴虫性阴道炎多由间接传播引起,如使用被污染的毛巾、浴盆等。家长应注意婴幼儿的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若怀疑婴幼儿感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