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可致高死亡率风险,还会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儿童因免疫未熟、老人因器官衰退及基础病、有基础病者因免疫或代谢受影响易患,早期有非特异症状,及时识别干预至关重要,延误可致严重后果需重视。
一、败血症的定义与病理机制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菌进入人体后,会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导致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二、败血症的严重危害性
(一)高死亡率风险
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败血症患者死亡率较高。例如,在全球范围内,败血症的总体死亡率约为10%-50%,具体数值因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异。对于老年人群,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发生败血症时死亡率明显升高;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易进展为重症败血症,死亡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二)多器官功能损害
1.心血管系统:可引起脓毒症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严重时会导致心肌功能受损,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一步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
2.呼吸系统: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功能,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呼吸衰竭。
3.凝血系统:易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出现皮肤瘀斑、出血倾向等,甚至引发重要脏器的出血事件。
三、不同人群患败血症的特殊风险
(一)儿童群体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较弱。婴幼儿时期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不完善,病原菌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引发严重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可累及多个器官,如出现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且病情进展迅速,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差。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发生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且在发生败血症后,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差,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人群。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的免疫功能或代谢功能等受到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病原菌感染并进展为败血症,且这类患者在治疗败血症过程中,基础疾病与败血症相互影响,治疗难度增大。
四、败血症的早期识别与重要性
败血症早期可能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症状,但病情进展迅速。及时识别败血症并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等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若延误治疗,病情会快速恶化,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极大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败血症绝非不严重的疾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