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是病程六周内以风团样皮疹伴瘙痒为特征起病急骤的皮肤疾病,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物理、自身免疫等因素,皮肤表现为突然出现大小不等风团数小时消退但反复发作,部分伴全身症状,主要依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必要时行血常规等辅检,治疗需去除诱因,首选二代抗组胺药,重症用急救药,儿童、孕妇、老年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伴瘙痒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疾病,其病程通常在6周以内,起病急骤,皮疹可突然出现又迅速消退。
二、病因
1.食物因素:常见于鱼虾、蟹贝、坚果、蛋类、牛奶等食物,人体对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发生过敏反应引发荨麻疹。2.药物因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等药物,可通过免疫机制或非免疫机制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发病。3.感染因素:病毒(如感冒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感染,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诱发急性荨麻疹。4.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诱发部分人群出现急性荨麻疹。5.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因机体免疫平衡失调,更容易发生急性荨麻疹。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皮疹形状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皮疹反复发作。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若出现喉头水肿等情况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如近期饮食、用药、感染情况等),结合皮肤出现风团及消退迅速等特征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帮助明确可能的过敏原)等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积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停用可疑药物、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2.药物治疗: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此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可缓解瘙痒及风团症状。对于出现重症表现(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的患者,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谨慎,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段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2.孕妇患者:孕妇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避免自行盲目用药。3.老年患者: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可能下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更敏感,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时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嗜睡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4.有基础病史患者: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发生急性荨麻疹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荨麻疹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在医生全面评估后进行治疗,以避免出现不良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