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症状,还可能有认知功能轻度减退、情感障碍等不典型症状,其机制是供应基底节区的小血管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发生病变,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一、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症状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可累及面部和上下肢,一般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抬举费力,走路时一侧下肢拖地等情况,这是因为基底节区的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运动信号的传导,导致相应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病史等人群相对更易发生此类症状,因为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累及面部、上肢、下肢及躯干。感觉的传导通路在基底节区附近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感觉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可能损伤神经,增加发生纯感觉性卒中的几率,因为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影响感觉神经的功能。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可表现为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这是因为基底节区与运动的协调功能相关的神经结构受损,使得运动的协调性受到影响,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风险较高,家族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相关的病变。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笨拙,如持物不稳、书写困难等。是由于基底节区相关神经结构影响了语言运动中枢和手部运动的神经通路,老年人由于脑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更易发生该类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的储备功能下降,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二、不典型症状情况
认知功能轻度减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轻度下降等情况,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基底节区病变影响了相关脑区对认知功能的调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会加重这种影响,因为慢性病会逐渐损伤脑血管及神经组织,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情感障碍: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如易激惹、抑郁等表现,这是因为基底节区与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受到影响,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或长期处于高压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此类不典型症状,长期高压生活方式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功能。
三、症状出现的机制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供应基底节区的小血管发生病变,如小动脉硬化、微栓塞等,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小血管病变多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高血压会使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等;高脂血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基底节区小血管病变,引发腔隙性脑梗死及相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