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主要涵盖子宫内膜癌及子宫肉瘤等且子宫内膜癌常见,其分雌激素依赖型(与长期无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刺激相关、好发年轻肥胖人群)与非雌激素依赖型(多与基因突变等相关、好发老年人群),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致雌激素合成增加易引发癌变、长期无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易增加患病风险、长期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无孕激素对抗会提升几率、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显著提高发病风险,症状有绝经后女性不规则阴道流血、未绝经者经量增多等及白色血性等伴臭味阴道排液,诊断靠B超等影像学检查和分段诊刮等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防需保持健康体重、定期妇科检查、规范激素替代治疗、重视遗传咨询,特殊人群中老年女性要关注异常情况、肥胖女性应积极减重、有家族遗传史人群需更密切监测。
一、子宫癌定义与分类
子宫癌主要涵盖子宫内膜癌及子宫肉瘤等,其中子宫内膜癌较为常见。子宫内膜癌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常与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相关,好发于年轻、肥胖等人群)与非雌激素依赖型(多与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好发于老年人群)。
二、危险因素
1.肥胖:体内脂肪堆积会促使雌激素合成增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易引发癌变,研究表明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较正常体重者显著升高;
2.长期无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排卵异常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且缺乏孕激素拮抗,增加患病风险;
3.雌激素替代治疗:长期单纯使用雌激素进行替代治疗而无孕激素对抗,会提升子宫内膜癌发生几率;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可显著提高子宫癌发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
1.异常阴道流血:绝经后女性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可为白色、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且伴腥臭味的液体,若合并感染则排液呈脓性伴恶臭。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B超可初步观察子宫形态、内膜厚度等,MRI能更清晰显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等情况;
2.病理活检:通过分段诊刮等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子宫癌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依据肿瘤分期等选择合适术式,如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等;
2.放疗:包括术后辅助放疗等,可用于杀灭残留癌细胞;
3.化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采用化疗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
2.定期妇科检查: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定期行妇科超声、宫颈涂片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3.规范激素替代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并合理搭配孕激素,降低相关风险;
4.重视遗传咨询:有林奇综合征等遗传背景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评估患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监测措施。
七、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女性:需密切关注自身阴道流血、排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排查;
肥胖女性:应积极减重,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子宫癌发病风险;
有家族遗传史人群:需更密切监测,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定期筛查及相关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