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人体引发的寄生虫病,病原是丝虫,经蚊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分急性期(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丝虫热)和慢性期(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诊断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用乙胺嗪治疗,预防要防蚊灭蚊、普查普治、开展健康教育。
一、病原学
丝虫病的病原体是丝虫,常见的致病丝虫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等。丝虫的生活史包括在蚊体内的发育和在人体的发育两个阶段。蚊虫叮咬人体时,丝虫的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可进入人体,然后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寄生并产生病变。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雌性按蚊等吸血蚊虫叮咬了患有丝虫病的人后,会吸入含有微丝蚴的血液,微丝蚴在蚊虫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这些蚊虫再次叮咬健康人时,感染期幼虫就会进入人体从而造成传播。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尤其下肢更为多见。发作时患者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淋巴管沿途出现红线,有压痛,同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丝虫成虫在淋巴管内引起炎症反应。
丝虫热: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有的患者还可伴有寒战、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2.慢性期
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由于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淤积,皮下组织增生,导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变硬,形似大象皮肤,常见于下肢、阴囊等部位。这是丝虫病慢性期的典型表现,长期的淋巴循环障碍使得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
鞘膜积液:较多见于男性,是由于鞘膜腔内淋巴液积聚引起,患者阴囊部位肿大,积液较多时可影响正常生活。
四、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
血液涂片检查:在夜间采集外周血液,查找微丝蚴。因为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一般在晚上10点至次晨2点外周血液中微丝蚴密度较高。
体液和尿液检查:对于有淋巴系统病变的患者,可抽取鞘膜积液、淋巴液、尿液等进行检查,查找微丝蚴或成虫。
2.免疫学检查
利用免疫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的丝虫抗体或抗原,有助于辅助诊断,尤其是在病原学检查阴性时的辅助诊断。
五、治疗
治疗丝虫病的药物主要是乙胺嗪等。乙胺嗪可以杀死丝虫的成虫和微丝蚴。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关节痛等,这是因为大量微丝蚴和成虫被杀死后释放的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
六、预防措施
1.防蚊灭蚊:改善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地,使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防止蚊虫叮咬,这是预防丝虫病的重要措施。因为蚊虫是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减少蚊虫叮咬可以从源头上阻断丝虫病的传播。
2.普查普治:在丝虫病流行区,定期进行普查,对患者和带虫者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传染源。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普查普治同样重要,因为儿童如果感染丝虫病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等,通过普查普治可以控制丝虫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3.健康教育:加强对丝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让人们了解丝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从而主动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向群众宣传避免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间(如黄昏后)在室外长时间暴露,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防蚊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