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6个月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及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有症状者,诊断靠血清学、肝功能、病毒DNA定量检测,治疗分一般和抗病毒,对不同人群有影响及注意事项,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和切断传播途径。
一、病因
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新生儿时期感染HBV易发展为慢性,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成人感染HBV后,多数可清除病毒,但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转为慢性。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携带者:可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肝功能大多正常。
2.有症状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等。病情较重时还可能出现腹水、出血倾向等严重表现。
三、诊断
1.血清学检查: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是常用的检测指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e抗原阳性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或现症感染。
2.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可反映肝脏的炎症损伤程度和胆红素代谢情况。
3.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准确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定量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忌饮酒。对于有肝损伤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抗病毒治疗:符合指征的患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乙肝后,如转为慢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家长要做好母婴阻断工作,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肝肾等器官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感染乙肝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需进行母婴阻断措施,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孕妇在孕期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孕期管理。
3.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乙肝时,肝脏的代偿功能下降,病情进展可能更隐匿,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男性与女性:一般在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孕期的母婴传播方面,女性患者需要特别关注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
六、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多个性伴侣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输血等,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性传播风险,母亲为乙肝患者时要做好母婴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