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某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症,病因有先天性(如鞘状突未闭致腹股沟斜疝、脐环未闭致脐疝)和后天性(腹内压增高、腹壁强度降低),常见类型及表现包括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症状多为体表可复性肿块伴不适,嵌顿有肠梗阻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治疗分非手术(婴儿部分可暂不手术,无法耐受者用疝带)和手术(一岁以上及成人多需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防腹压增高、老年控基础病、女性股疝需重视、有基础病史者手术前充分评估。
一、疝气的定义
疝气是指体内某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症。
二、病因分析
(一)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如鞘状突未闭合可引发腹股沟斜疝;脐环未闭则可能导致脐疝。
(二)后天性因素
1.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等可使腹内压力持续升高,推动脏器突破薄弱部位。
2.腹壁强度降低:老年人肌肉退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致组织缺损等,均会降低腹壁抵御脏器突出的能力。
三、常见类型及表现
(一)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疝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坠入阴囊,直立或腹压增加时明显,平卧或推送可回纳。
腹股沟直疝:常见于老年男性,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平卧后多可自行回纳。
(二)股疝
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疝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易发生嵌顿,表现为局部疼痛、肿块不能回纳等。
(三)脐疝
婴儿脐疝:因脐环未闭所致,哭闹、咳嗽时脐部包块突出,安静时可回纳。
成人脐疝:常与腹内压增高及脐部瘢痕组织薄弱相关,疝块较小,平卧回纳后可触及脐环缺损。
(四)切口疝
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多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导致,表现为切口处可复性肿块。
四、症状表现
多数疝气表现为体表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可回纳。部分患者伴有坠胀感、隐痛等不适;若疝内容物嵌顿,可出现肿块不能回纳、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五、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以明确疝的类型、位置及有无嵌顿等情况。
六、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一岁以下婴儿的腹股沟斜疝有自行愈合可能,可暂不手术,使用疝气带等;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疝带,但无法根治。
(二)手术治疗
一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疝气一般需手术,术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需避免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及时就诊评估手术时机,婴幼儿疝气若超过一岁仍未自愈,建议尽早手术。
(二)老年患者
需积极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础疾病,手术前后加强相关管理,降低手术风险。
(三)女性患者
尤其股疝患者嵌顿风险较高,需重视,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四)有基础病史者
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病情,确保手术安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不当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