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中风的治疗包括急性期的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一般支持治疗需维持生命体征与营养,并发症防治涵盖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康复治疗有早期及语言、认知等康复,且要关注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药物使用、康复强度及心理状态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若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一般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进行静脉溶栓,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改善预后,有相关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静脉溶栓能显著降低患者残疾率等不良预后风险。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中风,在合适的时间窗内(一般发病6-24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7-24小时)可进行血管内治疗,如动脉取栓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提高血管再通率。
二、一般支持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维持血压在合理范围,一般避免过度降压,因为老年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较差,过度降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等;维持正常的体温,高热可能加重脑损伤,需及时处理。
2.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老年人,可早期给予鼻饲或胃肠营养支持,以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三、并发症防治
1.肺炎:老年人中风后由于吞咽困难等原因易发生肺炎,需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等治疗,多项研究显示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炎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等原因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按摩等,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注意出血风险,临床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一旦发生压疮需及时进行创面处理,防止感染加重。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早期康复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早期康复对老年人中风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2.语言、认知等康复:对于存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需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和认知康复训练,如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改善语言功能,通过认知刺激等方法改善认知功能,相关康复训练方案有大量临床研究依据支持其有效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中风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在药物使用上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调整康复强度,避免过度康复导致身体损伤,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因为中风后老年人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