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等,因皮肤黏膜破损、免疫力低下等致,有全身高热寒战等、局部原发感染灶及严重并发症表现,血液培养是金标准,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标志物异常,影像学可助查,治疗需抗感染和支持治疗,要防护皮肤黏膜、增强免疫、及时处理感染灶,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综合征,病原体常见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真菌(如念珠菌)、病毒(如EB病毒)等也可引发,通常因皮肤黏膜破损、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因素导致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
三、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高热(体温可≥38.5℃)、寒战、乏力、头痛、关节痛、呼吸急促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
2.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化脓性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局部红、肿、热、痛表现。
3.严重并发症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肝肾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等)。
四、诊断方法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采集血液样本培养,若发现病原菌可明确诊断,同时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抗生素选用。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升高。
3.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可能需进行胸部X线、CT等检查,以协助发现肺部等感染病灶。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依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常用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真菌感染者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对于出现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需进行相应的生命支持治疗,如抗休克、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
六、预防措施
1.皮肤黏膜防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若有伤口及时清洁消毒;注意口腔、会阴等黏膜卫生,预防感染。
2.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需加强健康管理。
3.及时处理感染灶:发现局部感染如疖、痈、伤口感染等应及时就医处理,防止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败血症,家长需注意儿童皮肤护理,及时处理儿童皮肤破损、呼吸道感染等,若儿童出现发热、精神差等表现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较低,应注意定期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旦出现感染征象需尽早诊治。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发现感染症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