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病原体因素(如常见致病菌、真菌、病毒等)和宿主因素(如婴幼儿免疫不完善、老年人免疫衰退、有基础疾病或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免疫力低下),发病机制是病原体逃避免疫清除在血中定植繁殖释毒激活炎症反应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高热、寒战等)、局部表现(皮肤瘀点等)及严重并发症表现(感染性休克等),诊断靠血液培养等病原学检查、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尽早足量足疗程抗感染及维持平衡、纠正休克等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老年人兼顾基础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要防感染并谨慎调整治疗方案。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原体易突破防御系统进入血液并大量繁殖,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二、病因
1.病原体因素: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病毒(如EB病毒)等也可导致败血症。
2.宿主因素: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以及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化疗的人群,免疫力低下,更易罹患败血症。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逃避机体的吞噬细胞等免疫清除作用,在血液中定植、繁殖并释放毒素,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引发全身性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进而可能引起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
2.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见皮肤瘀点、瘀斑等损伤,或有肝脾肿大等体征。
3.严重并发症表现:可进展为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出现出血倾向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衰竭、肾衰竭等相应器官功能异常表现)。
五、诊断
1.病原学检查: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关键,若培养出致病菌可明确病原,同时需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选用。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
3.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胸片、CT等检查,协助发现潜在的感染病灶。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尽早、足量、足疗程应用。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休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出现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出现肾衰竭需肾脏替代治疗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因其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就医,严格遵循抗感染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加强营养支持。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抗感染治疗需更谨慎,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加强防护以降低再次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