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感染病,常见致病菌有细菌真菌等,机体免疫低下等为诱因,发病机制是病原体突破屏障繁殖释毒激活炎症致多器官紊乱,临床表现有全身、局部症状及器官功能障碍,诊断靠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血培养等),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儿童起病隐匿需早检早治,老年人伴基础病要兼顾基础病与抗感染,免疫抑制人群表现不典型需谨慎选药加强监测。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常见致病菌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等情况易引发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突破皮肤、黏膜等屏障侵入机体后,逃避机体免疫清除,在血液循环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及代谢产物,激活机体炎症反应,导致全身炎症cascade启动,进而引起多器官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多有发热(可呈高热或低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休克等表现。
(二)局部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感染相关局部征象,若为深部组织感染引发的败血症,可能有相应感染部位的红、肿、热、痛等表现,但部分免疫功能低下者局部表现可不典型。
(三)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可累及多个器官,如肝脏受累时出现黄疸;肾脏受累时出现尿量减少、肾功能异常;肺部受累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指标
存在疑似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等,同时有基础易感因素。
(二)实验室指标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此外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青霉素类等药物,针对革兰阴性菌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若为真菌性败血症则选用抗真菌药物。
(二)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对出现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抗休克、脏器功能支持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败血症起病常较隐匿且进展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一旦怀疑应尽早进行血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抵抗力较弱,败血症病情易恶化且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时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治疗中要兼顾基础疾病控制与抗感染治疗,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三)免疫抑制人群
如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发生败血症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培养等检查可能延迟出现阳性结果,治疗时需根据病原体特点谨慎选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感染部位监测及全身状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