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儿童易感。有发热、皮疹等表现,可依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咽拭子培养可确诊,用青霉素类药治疗。预防要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患猩红热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是5-15岁的儿童更容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左右,可伴有头痛、咽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2.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最早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按压可褪色,伴有痒感。典型表现为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形成深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面部潮红,而口周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舌苔白厚,舌乳头红肿,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称为“杨梅舌”。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依据典型的发热、皮疹表现以及“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草莓舌”等特征性表现可初步怀疑猩红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
咽拭子培养: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确诊猩红热的金标准。
四、治疗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等,一般用药后1-2天体温可恢复正常,皮疹也会逐渐消退。
五、预防措施
1.隔离传染源: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6天以上,直到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症状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患者居住的房间可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可使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另外,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均衡。对于儿童的日常用品,要定期清洁和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猩红热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皮疹变化以及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猩红热的表现,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儿童在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感染猩红热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老年人患病后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心慌、胸闷、水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3.孕妇:孕妇感染猩红热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孕妇身份,以便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