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季节性地区性临床以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为特征病原体为汉坦病毒传播途径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传播临床表现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遵循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原则采取对症支持预防需疫情监测防鼠灭鼠个人防护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老人防并发症有基础病者兼顾基础病管理。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
二、病原体
病原体为汉坦病毒属病毒,包括汉坦病毒、汉城病毒等,病毒主要侵犯小血管和肾脏等组织器官。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侵入机体。
4.虫媒传播:革螨、恙螨等节肢动物可作为传播媒介,叮咬人后将病毒传播给人。
四、临床表现
1.发热期: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等)、毛细血管损伤(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腋下和胸背部出现搔抓样或条索状出血点)及肾损害表现(如蛋白尿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表现。
3.少尿期:继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表现为尿量减少、氮质血症等。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需注意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各项症状逐渐好转,但肾功能等可能需较长时间恢复。
五、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有鼠类接触史或疫区旅居史等。
2.临床表现: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等;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测发现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可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遵循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原则,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期进行物理降温等,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少尿期进行利尿等,多尿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预防措施
1.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早期发现病例并采取防控措施。
2.防鼠灭鼠:通过环境治理、药物灭鼠等方法减少鼠类数量,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3.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加强食品卫生,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做好环境清洁,加强工作场所等的防护,如在疫区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等。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薄弱,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心肾功能不全等,需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变化,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有基础疾病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基础疾病可能与出血热相互影响,需在治疗出血热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